一中资收购的加拿大冰酒酒庄,陷入千万元级官司
一桩发生在加拿大的酒庄收购案,近日迎来终审结果。2017年中方买家花费390万加元(约合人民币2000万元)收购加拿大冰酒酒庄,并额外口头认购200万加元(约合人民币1000万元)库存,但拿到库存后发现库存有质量问题且卖家存在虚假宣传,而将卖方告上法庭。
经过多年拉锯后,加拿大卑诗省最高法院裁定:买家败诉,并需补齐库存款及赔偿金。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跨境酒庄并购中存在的风险,也反映出中资投资者在海外酒庄运作中常见的经营问题。
01
法院判决:是收购方因酒庄财务困境而后悔收购
这桩交易发生在2017年,当时来自中国的买方以约390万加元收购了位于卑诗省奥肯纳根产区的海恩勒庄园(Hainle Estate Winery Ltd.)。该酒庄是以冰酒声名在外的老牌酒庄。
图源:hainle.com
收购时,双方在高度紧迫的时间表下推进谈判。据法院记录,彼时中国市场对高端葡萄酒的需求强劲,而买方在中国的葡萄酒生产无法满足预估的市场需求,急于在春节前获得足量库存。
纠纷的核心集中在一项未写入正式合同,却在会谈中达成的“约200多万加元库存收购”的口头约定。
买方最终查看库存时,声称大部分陈酒因存放时间过长而氧化,早已超过最佳保存期限。此外他们指控卖方篡改实验室报告,使某些葡萄酒,特别是冰酒,看似符合卑诗省酒商质量联盟(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简称VQA)的糖分和酒精含量标准,但这些被错误标签的葡萄酒在中国可能无法出售。此外卖方在出售酒庄时有夸大宣传的行为。
酒庄员工作证指,部分库存葡萄酒的软木塞已干裂,且有明显的“浮渣”或沉淀物。
但法院最终认为,这些指控无法支持买方撤销购买库存承诺。其关键判断包括:买方未在交易前完成库存检测,等到三年后才进行质检,无法证明酒品在出售时已存在问题;虽然卖家存在夸大宣传的情况,但并未构成足以影响交易决定的致命因素;整体争议更接近收购方因酒庄财务困境而后悔。
因此,法院裁定买方需向卖方支付200多万加元库存款项,以及额外7.5万加元的不当解约赔偿。
02
买方未对酒庄进行充分评估,急于完成收购过程
笔者详细梳理了该起案件,发现卖家在交易过程中涉嫌存在过度包装、夸大事实等行为,但买方在交易过程中未对卖家所宣称信息进行充分调查、收购过程中专业团队缺席、重要条款未书面化等均未后续经营埋下隐患。
图源:singtao.ca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放大风险。卖方在会面时提到酒庄曾在奥斯卡颁奖礼、英国皇室婚礼亮相,是北美最早装瓶冰酒的企业等。这些内容虽部分真实,但也夹杂夸大成分。法院认定卖家确实“有自我推销倾向”。
其次是语言障碍导致的理解偏差。法院文件显示,由于买家英语能力有限,且整个交易过程中双方未聘请律师。这意味着关键条款依赖口头解释,风险自然急剧上升。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买方对市场的预期过高,虽然2017年正位于国内葡萄酒行业高峰期,但消费者对冰酒品类的认知度有限且高度价格敏感。此外据酒庄工作人员称,运往中国的葡萄酒被退回或滞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酒精度过高;定价过高;中国市场不喜欢其颜色或沉淀物。
03
部分中资酒庄过于依赖国内市场,缺乏长期经营规划
这起案件在经营层面具备一定的典型意义,其反映出:部分中资酒庄的运营模式是依托于中国市场,市场结构相对单一,一旦市场出现需求调整,则直接影响到整体经营。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类似模式的中资海外酒庄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如低估生产端的复杂度,对葡萄园、年份、气候、供应链、质量管理没有充足把控;对当地法规体系不熟悉,从土地、税务到酒标规范都与国内要求存在差异;过度依赖对中国市场的想象,尤其是在中国进口酒繁荣时期;收购后缺乏专业团队,许多酒庄实际运营依赖当地员工,但沟通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未建立系统化经营模型,导致酒庄在海外难盈利、在国内难销售。
“如果酒庄能把品质做好,能先把本土市场稳定下来,然后再加上海外市场的配合,长期来看仍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长久产业。”有业内人士感叹道。
“酒庄产业本质上是资本回报周期极长的产业,从建园到稳定出品往往需要5—10年。许多中资收购酒庄的决策逻辑是将酒庄视为快速变现的海外资产,这与酒庄的产业属性存在深度错配。一旦市场热度下降,就会出现经营问题。”法国中资酒庄投资者李辉分析到。
这起案件某种意义上是过去十几年中国海外酒庄投资潮的缩影。快速扩张、盲目乐观、轻视本地化与专业能力、依赖单一市场需求等模式,正在被现实重新校正。
随着国内进口酒市场周期性下行,未来酒庄收购应更重视长期经营能力、专业团队建设、本地渠道深耕,而非单纯押注进口红利。
消息来源:Business intelligence For B.C.温哥华商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