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威士忌最近有点难上加难

2025-11-28 10:19

近日,中日之间政治层面的变化也牵动着贸易层面。作为日本威士忌的重要出口市场,中国市场的一举一动备受业界关注。过去几年,日本威士忌凭借稀缺性与收藏价值,在高端消费群体中占据一席之地,但随着市场信心动摇、汇率剧烈波动以及中日关系不确定性加剧,日本威士忌正面临新的考验。


01 价格持续下探,日威的消费不断萎靡


近期,中日关系的不确定性给日本威士忌带来一层阴霾,也让业界开始重新审视日本酒类在华业务的风险敞口。这种变化,是否会传导到日本威士忌在中国的销售端?


从进口数据上看,日本威士忌仍保持一定增长势头。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日本威士忌的进口量为107万升,同比增长24.73%,进口额为303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亿元),同比增长24.59%,进口均价为28.38美元/升,同比下降0.11%。


从数据上来看,日本威士忌的进口量额出现增长,但广东洋酒经销商吴光平指出,日本威士忌整体进口体量不大,部分品牌前期库存低,若进行集中补货,数据上就容易出现短期“繁荣”。“现在日威在消费端影响力下降,一些高端款销量萎缩,厂商偶尔补货就能拉动数据,但这并不代表市场真的复苏。”


事实上,国内市场已显疲态。南京进口商范思明坦言,“现在日本威士忌基本卖不动,一些流通品也跌得比较厉害。”


烈酒商业注意到,三得利旗下的“山崎、白州、響”等产品价格普遍腰斩,山崎18年从近9000元/瓶跌至4000多元/瓶,山崎12年从2000多元/瓶降至约1400元/瓶,響大师机场版现价仅700-800元/瓶。在京东威士忌热卖榜中,日本威士忌也基本退出前十,響则位居第12位。


有业内人士分析,全球经济下行叠加投资属性减弱,使得高价威士忌回归理性区间。“很多经销商在行情高点囤货,如今消费降温、现金流吃紧,只能抛售套现。”吴光平补充道,“尤其自核废水事件后,国内消费者对日本酒类热度下滑,出口量也在持续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日元汇率也产生剧烈波动。目前,日元兑美元一度逼近1美元兑158日元,是近十个月新低;兑人民币更创历史低点,约1日元兑0.0451元人民币。汇率虽对进口成本构成利好,但消费者信心不足、经销端观望情绪浓厚,使得这一利好难以传导至终端销售。


02 进口商缩量观望


在中日关系再度紧绷的背景下,日本威士忌在中国的进口端也出现了更加谨慎、甚至偏保守的操作逻辑,不是抢跑补货,而是缩量观望。


杭州洋酒进口商胡万平坦言,自己前一段时间确实有进口一批日本威士忌,但更多是惯性备货,而非押注增长:“这批货量很小,就是把原有产品线维持住,给老客户留点选项。现在不会主动去扩充日本威士忌的SKU,更不会因为汇率便宜就大规模囤货。”在他看来,目前日威在整个业务盘子里,已经从“主角”退回到“备选项”,有需求就少量跟进,没有必要过度投入。


相比之下,深圳洋酒进口商庄隼英则更为审慎:“我们现在总体是观望状态,近期基本不打算进日本威士忌的新货。不只是威士忌,清酒、啤酒这类日系产品也先按下暂停键。”在他看来,目前的变化不足以改变当下的不确定性,“政治风险和消费情绪现在是最大的变量。”


庄隼英透露,他们近两年已经主动调整了产品结构,适度降低日本威士忌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将更多资源投向苏格兰威士忌、波本、龙舌兰等品类:“这些品类虽然也受大环境影响,但至少没有额外的风险,沟通成本小很多。”


华中一家日本酒进口商相关负责人马宝成表示,近期事件对日本酒的销售确实产生了一些影响,一些客户不敢签约,也不敢推广,甚至有很多不进货了。


华东地区一位洋酒进口商李铎则从品牌运营的角度提出担忧:“日本威士忌这几年在中国市场积累的品牌资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稀缺”和‘涨价预期’之上的。一旦价格体系被打穿,再叠加舆情波动,即便未来中日关系缓和,要重新建立消费信心,难度也会比从零做一个新品牌更大。”


由此来看,当前的日本威士忌,正在从“追风口”的阶段,进入到“只保留必要存在”的阶段,维持品类多样性。


03 不少消费者近期有意识回避日本酒


市场端的反馈往往比进口端更敏锐,也更能反映日本威士忌的真实温度。过去一段时间,中日关系出现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已经传导至终端动销?


在山东经营多家餐厅的负责人李明辉告诉烈酒商业,日威和清酒的“存在感”,这两年是一步步下去的:“以前很多客人会点一瓶清酒配餐,或者饭后加点一两杯日本威士忌,现在更多是点啤酒、国产白酒,或者干脆只喝茶。最近这一两周受舆论影响,少数客人会直接说‘酒就算了’,我们也不会主动去推。”在他看来,这种变化既有消费能力下降的因素,也有情绪层面的主动回避。


福建烈酒经销商钱仁则表示:“现在日本威士忌几乎是‘一动不动’,很多渠道客户压在他们仓库里的货都不愿意接着拿。我们也想过做一些促销,但动销效果有限,这批货清完之后,基本就不打算再大规模做日威了,顶多留一两款走情怀和小众需求。”


华北地区的一位渠道经销商刘珂指出:“几年前,日本威士忌是我们酒单上的‘身份标签’,很多年轻客人会点一瓶山崎或者響拍照发朋友圈,现在他们更愿意选择性价比更高、品牌故事更接地气的产品。日本威士忌的故事讲了太多年,一旦价格回落、情绪转向,之前那套‘金融+文化’叙事,在年轻人面前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他表示,部分高净值客户依然会买单稀有年份,但这是极小的一撮人,支撑不了整个渠道的健康运转。


在杭州,一家连锁酒类专卖店负责人周婷婷指出:“现在我们门店里,日本威士忌的陈列面积已经缩减了一半,腾出来的空间给了国产威士忌和一些性价比高的苏格兰调和威士忌。客人进店问日本威士忌的频率明显下降,但对国产威士忌、精酿啤酒、果味利口酒的兴趣在上升。”


“本来大家就在从‘追热点’转向‘喝自己觉得值的酒’,这时候再叠加微妙的形势,很多消费者干脆‘用脚’投票,转向其他产地或者国产品牌。”周婷婷说道。


与线下平台不同的是,在京东、淘宝等线上平台中,以三得利为代表的日威除了没有下架之外,一些入门级的日威销量反而出现上升。在宾三得利京东自营旗舰店中,售价158元/瓶的角瓶、售价293元/瓶的知多,这两款威士忌还显示“30天加购飙升5倍”,目前显示已售出7万+。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近30天加购量的上升可能由促销因素驱动。“双十一期间,三得利以及电商平台都有一些补贴和满减活动,入门级产品的价格更具吸引力,带来了一波集中加购。”他同时指出,不排除部分消费者因为害怕后续供应出现不确定性,而进行囤货。


周婷婷还表示,日本威士忌在即时零售上的变化并不明显。“日本威士忌在即时零售本来就属于比较平淡的品类,销量一直不高,所以近期基本没有感受到什么波动。一般来说不会上新,也不会下架,整体维持原状。”在她看来,即时零售的消费者更偏好快消、性价比产品,日本威士忌本就不是主要选择,因此对这一渠道的冲击相对有限。


在终端市场,日本高端威士忌正面临多重压力,一是价格体系被打穿后,金融属性退潮;二是整体消费趋于理性,冲动囤货消失。对于本就动销承压的日本威士忌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未来其在中国市场能否出现好转,可能需要时间来转化。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