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澳首次以官方形式组团亮相中国,在低迷的市场里给出不同答案
在普遍被认为消费趋冷、酒商采购愈发谨慎的中国市场,一个来自南半球的声音却选择在此刻向前一步。
近日,首次由西澳大利亚政府支持、行业主导的西澳葡萄酒集体展示在中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首届西澳精品葡萄酒展(Western Australia Fine Wine Showcase)由西澳葡萄酒协会(Wines of Western Australia,WoWA)与 Vino Joy News 合作举办,并获得澳贸委(Austrade)和西澳州政府支持。此次活动标志着超过20家西澳葡萄酒生产商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起点。
WBO注意到,与许多产区强调“走量”不同,西澳从一开始就以“精品”“个性”“差异化”作为主线叙述自身,在动荡的市场环境里显得格外独特——也格外坚定。
01
“这是西澳第一次以官方阵容走进中国,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2025年11月10日至11日,西澳精品葡萄酒展正式在中国拉开帷幕。约20家西澳知名酒庄携近200款精品佳酿集中亮相,在两天内共吸引了近400位来宾,为中国行业呈现一次系统性的“西澳风土全景图”。
本次展会几乎覆盖西澳所有核心产区——玛格丽特河(Margaret River)、大南部(Great Southern)、天鹅谷(Swan Valley)、吉奥格拉夫(Geographe)与彭伯顿(Pemberton)。从最具国际声誉的玛格丽特河赤霞珠与霞多丽,到大南部多样化的雷司令与西拉,再到彭伯顿的冷凉风格……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跨产区风土采样”。
澳大利亚驻上海副总领事(商务)John Madew 表示:“首届西澳精品葡萄酒上海展示会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这是西澳首次由行业主导、政府支持的集体推广活动。中国葡萄酒贸易和餐饮行业的强劲参与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展出的葡萄酒品质卓越,展现了西澳独特的地域表达。我们的酒庄非常希望延续此次的良好势头,在未来几年定期重返市场,加强这些宝贵的新关系。”
在11月10日的两场大师班中,均由国内知名葡萄酒讲师与KOL“小皮”主持,他与西澳酿酒师一起带领来宾品鉴精心挑选的18款酒,展示了产区的经典优势与不常见的表达方式。WBO明显感受到主办方有意以“更专业、更体系化”的方式,让行业重新认识西澳。
在上午的西澳白葡萄酒大师班中,为展示西澳白葡萄酒的实力,品鉴以一系列从清新矿物风到更具质感的酒款开场。Pierro 的赛美蓉–长相思混酿设定基调,随后依次品鉴来自 Ferngrove Wines、Duke’s Vineyard、Plantagenet 和 PLAN B! 的雷司令。品鉴以四款霞多丽作为结尾,包括 Willoughby Park Ironrock、The Flying Winemaker、Cape Mentelle 和 Rosenthal Richings。
现场讨论中,多位来宾特别关注西澳白葡萄酒的清新矿物风,这也是近两年国际市场高频讨论的品质方向。
下午的红葡萄酒环节以来自 The Next Hundred Years、Ampersand Estates 和 Duke’s Vineyard 三款风格迥异的 Syrah/Shiraz 开场,这组搭配让来宾清晰感受到西澳从以往的浓郁风格向当下更优雅、更辛香型表达的转变。之后大师班呈现了地区中不太常见的品种:来自 Jarrah Ridge 的柔和却结构鲜明的歌海娜,以及 Ferngrove 的香气优雅且精致的马尔贝克,它们共同拓展了来宾对西澳潜力的认知。品鉴以四款赤霞珠收尾——分别来自 Rosabrook、3 Oceans 的 The Explorers、Cape Mentelle 和 Xanadu——展现了玛格丽特河著名风土从明亮的芳香到深沉的石墨质感在内的多样面貌。
WBO看来,这两场大师班最大的意义在于,西澳不是通过单款爆品,而是通过体系、风土与理念,向中国行业建立起“西澳=高品质多样性”的产区认知。
此外,西澳酒庄代表还前往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葡萄酒运营商之一——ASC精品酒业总部,参加了一场闭门市场简报会。会议由ASC联合创始人兼CEO沈品同(Don St. Pierre Jr.)主持,对市场结构、渠道变化与消费者趋势的也进行了一番解读。
在随后的一系列行程中,西澳酒庄代表又走访了高端葡萄酒零售商葡道 Pudao、上海影响力极高的精品酒商 The Fine Wine Experience,以及在亚洲广泛运营的国际连锁 Enoteca。几家渠道的定位虽不同,但都在中国市场拥有稳定而深度的消费者触达能力。
门店代表为酒庄代表详细解读了中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不同价格带的敏感点、会员体系运作方式、明星产品的形成逻辑,以及终端陈列、促销执行与客户教育的重要性。这些信息对于以精品化为主的西澳酒庄而言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帮助酒庄理解“产品如何被看见”,还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中国市场中“如何让价值被理解”。
这种深入渠道一线的行程安排,让西澳产区的酒庄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市场的真实体感,这里的消费者极为多元、渠道运营精细、节奏快速,品牌必须在差异化、品质价值与消费者沟通之间找到清晰路径。对西澳而言,这些走访不仅仅是参观,而是一次理解市场逻辑、重构对中国市场认知的重要过程,为之后真正有效地切入市场奠定了基础。
02
“我们只占澳洲产量的3%,却拿走30%的奖项”
11月11日的多场品鉴会进一步放大了行业关注度。超过300位贸易及渠道来宾参与,包括进口商、经销商、酒店与餐饮采购、新零售平台及少量葡萄酒爱好者。
在首段叮咚买菜专场品鉴会上,叮咚邀请了近70名采购、VIP客户及KOL参会。在后续的贸易品鉴环节,共有220多名专业买家参与。签到持续了整整三小时,在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仍有人赶来。
在品鉴会上,大南部产区贸易经理Glen Thompason开门见山地强调西澳的定位:“西澳仅占澳大利亚总产量的3%,但获得了30%的奖项。我们不是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者,而是高品质、差异化的葡萄酒产区。”
这是西澳第一次官方组团来到中国市场,但并非首次与中国接触。长期以来,中国是西澳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每3瓶出口到海外的西澳葡萄酒,就有1瓶来到中国。这一现实也说明,西澳的精品化定位,与中国市场的消费结构高度契合。
“多样性”也是西澳最大的特色,提到澳洲葡萄酒,行业习惯想到“柔顺的西拉”“厚重的赤霞珠”,但在西澳,赤霞珠、霞多丽、歌海娜、雷司令、马尔贝克的表现都呈现出更冷凉、更细腻、更高品质取向的表达。
Glen Thompason表示,“这正是我们希望带给中国行业的新认知——西澳不是一个定义固定的产区,而是一片能呈现世界级多样性的土地。”
渠道的声音同样重要,叮咚买菜澳洲项目负责人胡佳瑱分享了他们为何积极引入西澳葡萄酒:“我们去年上线了‘澳洲直达’,每一款商品都是团队深入海外产区做调查、走访,了解品牌故事后才上线。我们精简了供应链,消费者看到的价格甚至比澳洲当地超市还要便宜。”
对于价格敏感度不断提升的当下消费市场,这类供应链价值,会成为西澳的现实竞争力。
03
“要理解西澳,必须走进产区”
在国内市场策略方面,西澳显然非常谨慎,也非常清醒。Glen Thompason表示,中国商业生态极其多元,而西澳产量有限、无法大规模铺货,因此“找对合作伙伴”比“快速扩张”更重要。
“如果不深入西澳,不可能百分百理解这些产区与风土。我们会持续邀请中国的进口商、经销商来到西澳,用脚步去理解我们的土地。”Glen Thompason说道。
“小众,正是西澳的价值所在”。多个酒庄负责人的表达高度一致,Plantagenet Wines总经理Tom Wisdom告诉WBO:“西澳永远是小众的,无法做大众化的酒。我们的风土独特,每一年都不同,酒是土地的故事,不是工业化的复制。”
Ampersand Estates负责人Melissa Bell也指出:“中国消费者正在从‘买名牌’转向‘买个性’。西澳的酒天然有这种个性化表达,非常适合礼赠和新中产消费。”
Jarrah Ridge Wines负责人Jimmy Wong同样认为:“西澳在中国没有巨大品牌溢价,但品质极高。如果消费者需要寻找高性价比的酒款,西澳就是最好的‘盲盒葡萄酒’——每一瓶都不同,每一瓶都是惊喜。”
“长期主义”是西澳选择中国的方式,Melissa Bell补充道,“我们坚持长期主义,会给合作伙伴提供物料、市场支持,陪伴他们成长,我们不会做短线。”
Rathbone Wine Group(旗下包括 Margaret River 的 Xanadu)中国市场经理 Wayne Liu 表示:“很多人表现出强烈兴趣,我们也新增了很多来自即饮渠道、非即饮渠道、电商平台及KOL的新联系人。我认为我们需要举办更多这样的活动,以吸引更多关注,让大家认识到西澳葡萄酒的独特与特别。”
胡佳瑱也提到,年轻消费者对白葡萄酒需求快速上升,而西澳在白葡萄酒上的自然优势,恰好对接了这一趋势。
在WBO看来,这种“慢生长、重风土、重长期”的理念,在当下的中国市场反而具有稀缺性。因为在多数品牌仍急于寻找短期突破口、依赖强曝光和爆品逻辑的竞争环境下,西澳却选择以更本源的方式重申自身价值——以风土为叙事,以品质作为唯一通道,以真实年份差异和非工业化表达为核心。
面对消费结构的分层化与专业消费者的不断增长,国内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强调“品类认知”“原产地价值”与“个性表达”的阶段,而西澳始终坚持的长期主义,恰恰与这一趋势高度契合。
更关键的是,这种长期主义并非口号,而是产业链自上而下的逻辑:酒庄愿意花更多时间去讲述土地故事,行业协会愿意持续带领酒庄走进中国市场,合作伙伴也愿意陪伴渠道共同成长。这种稳定、耐心、非短线化的态度,使得西澳在当下竞争激烈且不确定性增强的市场环境中,反而展现出更稳固的力量。
在整体消费趋于理性、进口葡萄酒行业仍处调整期的当下,西澳并未选择防守,而是以一次官方组团的方式坚定踏入中国市场,这更像是一种“长期宣言”。比起短期销量,这更像是一种态度:相信品质,相信风土,相信中国消费市场的长期价值。
西澳向行业传递的信号是明确的——即便市场短期承压,但高品质产区的结构性机会始终存在,而能否坚持对品质的投入、对渠道的耐心培育、对消费者教育的长期投入,将成为未来市场重新分化的关键。
WBO相信,国内葡萄酒行业也能从这次亮相中感受到,这是一个产量不大却稳定、自信的产区;一个愿意敞开大门、以真实风土和产区故事建立长期关系的产区;一个深知“少而精”的价值、并愿意通过持续交流陪伴市场成长的产区。
在行业变动的周期里,这种不以短期波动为导向、不追求规模化扩张,而是以长期价值驱动的合作方式,正是当前中国市场最需要的力量。而西澳的到来,也为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路径——一种在长期主义中穿越周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