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突围叠加产业升级,蓬莱产区的白葡萄酒样本

2025-10-28 16:28

在白葡萄酒消费升温的背景下,山东蓬莱作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凭借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与充沛的日照资源,正成为国内白葡萄酒崛起的典型案例之一。


过去几年,从土地整治到科研创新,从风土表达到品牌建设,蓬莱对白葡萄酒板块的投入持续加码。龙亭、瓏岱、澜岳等一批代表性酒庄的实践,推动了蓬莱白葡萄酒从潜力风土迈向产业样本,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现实参照。


1

从土地改造到基建升级,风土潜力被重新定义


在蓬莱产区的发展进程中,土地条件的复杂性曾是不少区域实现规模化、高标准建园的阻碍。目前,多个酒庄已逐步克服葡萄园基建难题,通过对风土环境的精准改造,让多元葡萄品种得以更好适配当地风土。


位于林格庄村的澜岳酒庄所在的300余亩地块,曾被业内认为“不具备建园条件”——坡度不均、乱石密布。为让荒丘契合葡萄生长核心需求,在产区产业规划指引下,澜岳酒庄启动系统性土地整理工程,通过削坡、打石、土壤改良、排水渠建设等复杂工程,将这片荒丘改造成既能保证充足采光,又利于自然排水的优质土地。如今,300亩核心葡园已成为蓬莱产区土地改造的标杆示范基地。


澜岳酒庄


瓏岱酒庄在丘山山谷的改造同样具有代表性。以花岗岩为母岩的山丘被重新规划为五百多块梯田,形成了如马赛克般的风土地块。酒庄在开工前进行了400余个地质探槽分析,提取了上千份土样运往法国检测,最终确定了土壤类型以及适宜的品种。


瓏岱酒庄


位于蓬莱海岸带的龙亭酒庄,则十分重视生态基建,采用生物动力法与自然农法相结合的方式,保持葡园的微生态平衡,还强化对葡园周边原始林木的保护。其海风莱系列白葡萄酒,也因此展现出独特的“海岸矿物”风格,成为国内外专业人士青睐的代表性产品。


龙亭酒庄


这种高投入、高难度的建园模式背后,是产区对产业的长期投入。成立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土地规划、种植指导等全链条服务。蓬莱产区自2005年至今,连续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并推动银企合作,以优惠的资金为酒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产区相继发布了《蓬莱海岸葡萄酒》《蓬莱海岸葡萄酒技术标准体系》等多项地方和团体标准,以规范产业发展。


2021年烟台市级层面出台了的葡萄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也为基地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环节提供政策支持,推动整个区域的葡萄酒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2

科研赋能,以多维创新夯实葡萄酒基础


基础设施的改善只是起点,蓬莱产区在科研端的持续加码,正在为葡萄酒发展注入更稳固的底层动力。蓬莱产区虽具备优越的海洋性气候条件,但雨热同季的特征也让产区面临“抗病性差、风味同质化”的潜在风险——采收前若遇高温高湿天气,极易诱发炭疽病等病害,影响葡萄品质与产量。为此,产区将种质资源创新视为破局关键。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产区的重要应对措施之一。如专门成立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积极对接中国农大、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大、山东农大、山东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为酒庄提供从品种选育到病害防控的技术支撑。


目前,龙亭酒庄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建立合作,研究葡萄园微生物群落,探索有机肥替代与控温发酵技术,以减少农药依赖、提升香气物质生成效率;澜岳酒庄则与上海交大、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共建32亩高标准葡萄种质资源圃,为产区积累核心种质资源。目前,该资源圃已引进保存葡萄种质资源281个,其中白葡萄品种占比约60%。


产区还在积极推动“数据共享、成果共用”。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为澜岳酒庄提供了200多份葡萄品种脱毒苗资源。酒庄通过种植实践,又将成功经验和技术分享给农户,同时也为科研院校提供试验场地与数据反馈。



在引种过程中,产区始终强调“风土适配性优先”原则。以霞多丽为例,澜岳酒庄团队在试验田连续三年对比三个品系表现,最终选定品质优异的548品系为主,搭配产量稳定的76与95品系混合种植,显著提升葡萄酒整体表现;引进的伊斯卡皮诺与索雷利两个抗病新品种,不仅发病率低、用药量减少一半、管理成本显著下降,其酿成酒果香清新、品质稳定,呈现出优质海岸白葡萄酒的典型特征,为蓬莱产区抗病品种推广提供了可靠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方面,蓬莱产区也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样本。自2015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李华教授与君顶酒庄联合探索“强化风格、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的酒庄运营模式,研发“零添加”自然发酵工艺,实现了生态栽培与自然酿造的闭环。其“极简化生态栽培技术规范”与“自然葡萄酒发酵工艺”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并显著提升了葡萄酒的微生物多样性与香气层次。该项目不仅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计划”,也标志着蓬莱在可持续葡萄酒生产与碳汇价值探索上的领先突破。同时,中粮长城的“全产业链智慧管理系统”国宾酒庄的葡萄智能化生产技术等一批成果应用,显著提升了企业管理、种植和生产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延伸了葡萄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价值。


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

“葡萄酒产业可续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鉴定会


3

风土突破,打开白葡萄酒的新赛道


长期以来,蓬莱产区以红葡萄酒为主导,白葡萄酒长期处于“配角”地位。然而,海洋性气候赋予的昼夜温差与海风调节,非常适宜白葡萄品种生长,不仅塑造出鲜明的酸度与纯净风味,也与“清新雅致”的白葡萄酒风格高度契合。


近年来,蓬莱白葡萄种植面积也在持续增长。如龙亭酒庄深耕海岸白葡萄酒领域,规模化种植小芒森、霞多丽等品种,其海风莱系列成为产区标志性产品;瓏岱酒庄引入2万株法国进口葡萄苗,其中涵盖霞多丽、小芒森、维欧尼等8个品种,进一步扩大了产区白葡萄种植规模;澜岳酒庄自2021年起步,到2024年已建成300亩核心葡园,主要种植白葡萄品种。


目前,蓬莱区白葡萄种植面积已达40%,涵盖霞多丽、雷司令、小芒森等多品种,形成了起泡、干白、甜白等多元结构。产区则为不同品种制定了专属种植标准,探索“蓬莱白葡萄”系列单品,形成与红葡萄酒互补的结构优势。2025年蓬莱海岸葡萄酒在国内外大赛中红白获奖比例1:2,凸显白葡萄酒优势。


多年来,蓬莱产区始终把白葡萄酒作为产区优势发展,今年更是将白葡萄酒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无论从酒庄个体到区域集群,白葡萄酒正成为产区新的增长极。



在政策与科研的双轮驱动下,蓬莱产区正进入系统化升级阶段。一方面,推广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普及抗病品种与生态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强化地理标志认证体系与文旅融合,提升“蓬莱海岸葡萄酒”的品牌辨识度与消费体验。同时,产区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权威科研机构开展抗病白葡萄品种系统选育,建设高标准公共隔离苗圃,打造标准化种质资源服务平台,提升引种效率与资源配置水平。


随着白葡萄酒赛道的持续升温,蓬莱产区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2024年底,由新华社主办的首届顶级中国葡萄酒选鉴及产区品牌发布活动中,瓏岱、龙亭、国宾三家酒庄入选“首届顶级中国葡萄酒推荐品牌”,盛唐珍选干白葡萄酒、海风莱珍藏霞多丽白葡萄酒入选前十,其中盛唐珍选干白更以其清新果香与优雅平衡荣膺干白TOP1,彰显了蓬莱在干白酿造领域的品质自信。


盛唐珍选干白更以其清新果香与优雅平衡荣膺干白TOP1


从荒丘到优质葡园,从单一品种到多元种质,从酒庄实践到产区引领,蓬莱正以风土为基、创新为翼,在白葡萄酒领域持续实现突破。未来,蓬莱产区计划进一步深化海岸风土特质的表达,并依托现有酒庄,优化整合产业链优质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构建,力求以更高品质的产区实践,向世界呈现中国白葡萄酒的独特魅力与潜力。